全国咨询热线:

0512-55170221

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 > 元宵节-民俗活动 新闻中心

元宵节-民俗活动

点击次数:146次  更新时间:2024-02-29


·        吃元宵

唐宋时代兴起吃面蚕。王仁裕的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:每岁上元,唐朝都城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,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"。《岁时杂记》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。可知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。馅中放入写着官品

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。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"圆子"乳糖元子"糖元"。从《平园续稿》、《岁时广记》、《大明一统赋》等史料的记载看,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。因元宵节必食圆子",所以人们使用元宵"命名之 。宋代周必大的《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》中提到: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。"“浮圆子"就是汤圆"。元宵节煮食浮圆子,寓意月圆人圆、幸福美满 。诗人姜白石在《咏元宵》写道:贵客钩帘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时来。"市中珍品"即指元宵。 

宋朝郑望之的《膳夫录》记载:汴中节食,上元油锤"。油锤的制法,据《太平广记》引《卢氏杂说》中一则尚食令"的记载,从其技法中可知,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。吃起来其味脆美",即今天的炸元宵 。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"。到南宋时,有所谓乳糖圆子"的出现,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。

明代出现了汤圆、元宵的名称。明末《明宫史》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,用糯米细面,内用核桃仁、白糖为果馅,水滚成如核桃大,即江南所称汤圆者"。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。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,还广及南方。 

清朝康熙年间,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",是名闻朝野的美味。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。他制作的滴粉元宵。符曾生于1688)的《上元竹枝词》云:桂花香馅襄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"。诗中所咏的,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。

近现代,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。就面皮而言,有江米面、粘高粱面、黄米面和苞榖面。馅料甜咸荤素,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。元宵可以大似核桃、小似黄豆,煮食方法为带汤、炒吃、油氽、蒸食等 。元宵除了自己食用外,会用来相互馈赠,也是祀神享先的节物。 

元宵"汤圆"外形相似,但制作方法不同、口感也略有差异。明代以后,宋代时所称的圆子类节令食物又被称为汤圆、元宵。元宵"的叫法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,南方地区较多称为汤圆"。北方"元宵,南方"汤圆。一个是用干粉,一个是用湿粉 。二者在馅料上有些不同,元宵多为甜馅,汤圆则甜、咸、荤、素馅。甜馅包含桂花白糖、山楂白糖、什锦、豆沙、芝麻、花生等。咸馅为猪肉馅。还有芥、蒜、韭、姜组成的五辛元宵,表示勤劳、长久、向上的寓意 。食用时煮、煎、蒸、炸皆可。 

·        闹元宵

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,包括忙年(迎年、迎新春)和辞年(辞旧年)两个部分,时间上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。元宵节又是中国春节年俗活动的戏 ,从古至今体现的就是一个"字,而且是晚上的",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,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,以示庆贺。出门赏月、燃灯放焰、喜猜灯谜、共吃元宵,合家团聚、同庆佳节,其乐融融。

隋、唐、宋盛极一时。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,从昏达旦,至晦而罢 。明清时期,老百姓将元宵节过得热闹非凡,各种响器、歌舞竞相上演。顾禄《清嘉录》记载清代苏州元宵前后,比户以锣鼓铙钹,敲击成文,谓之闹元宵"。清雍正朔州志》记载,民间架鳌山,烧旺火,张灯放花,群相宴饮",名之为闹元宵" 。直到今天,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,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。 

在中国古代,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。元宵灯节期间,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。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。民俗学专家萧放解释,有这个叫法,是因为元宵节是古代难得的两性可以接触的时间。 

古人实行宵禁制度,同时古代女性受礼教约束 。元宵节的狂欢,给了深闺女子晚上出游的机会 。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,可以结伴游玩,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。原本便是有情人,可以借着元宵节约会 。明朝一幅古画《上元灯彩图》描绘了古代大型现场。 

 

男妇嬉游"是元宵节特殊的人文景观 。据《隋书·柳彧传》记载,每以正月望夜,充街塞陌,聚戏朋游。鸣鼓聒天,燎炬照地,人戴兽面,男为女服,倡优杂技,诡状异形。"场面堪比化妆舞会。在电视剧《大明宫词》中,太平公主和薛绍第一次见面就在元宵节的街市上,薛绍戴着昆仑奴的面具,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元宵经典佳话"有很多经典诗句都诞生于元宵灯节。 

·        赏花灯

花灯相传起源于汉代,兴于唐宋。它的广泛流行则借助于中国的传统节日——元宵灯节。东汉明帝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士族庶民在民间挂灯,逐渐演绎为元宵节的赏灯习俗,元宵节也成为古往今来展示、观赏花灯的盛大节日。

 

因为元宵节也是求子的佳节良辰,成为古代妇女出门赏花灯之由,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》卷十二《偷灯盏》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:一云,偷灯者,生男子之兆。"这里"谐音",就是男丁。这样一来,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,偷灯就是祈求子嗣绵延。根据同样的道理,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。于是,古代妇女出门观灯、赏花灯有了这个理由,就名正言顺了。

·        猜灯谜

谜语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,到了宋朝,元宵节已有了益智节"的含义,标志之一就是灯谜"的出现。

南宋时,灯谜"成为元宵节的助兴项目。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,又称庾辞"隐语"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谐讔》称:自魏代以来,颇非俳优,而君子嘲隐,化为谜语"吴自牧梦粱录》:商谜者,先用鼓儿贺之,然后聚人猜诗谜、戾谜、社谜,本是隐语。有道谜,来客念思司语讥谜,又名打谜。"周密武林旧事灯品"也有类似记载:有以绢灯剪写诗词,时寓讥笑,及画人物,藏头隐语,及旧京诨语,戏弄行人。"

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。清顾禄《清嘉录》中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:好事者巧作隐语,拈诸灯。灯一面覆壁,三面贴题,任人商揣,谓之打灯谜。谜头皆经传、诗文、诸子百家、传奇小说及谚语、什物、羽鳞、虫介、花草、蔬药,随意出之。"猜中者有奖,奖品有巾扇、香囊、果品、食物等,谓之谜赠"

传说,有一年元宵节,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前去观看灯会。看到高兴时,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了一谜联,让大家猜一猜。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,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:黑不是,白不是,红黄更不是。和狐狼猫狗仿佛,既非家畜,又非野兽。诗也有,词也有,论语上也有。对东西南北模糊,虽为短品,也是妙文"。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,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,怎么也猜不出来,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:猜谜。

·        祭门祭户

古代有七祭",这是其中的两种。祭祀的方法是,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,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,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。

·        送花灯

简称送灯",也称送花儿灯"等,即在元宵节前,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,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,以求添丁吉兆,因为""谐音。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,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,头年送大宫灯一对、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,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、早生麟子;如女儿怀孕,则除大宫灯外,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,祝愿女儿孕期平安。

·        迎紫姑

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说:元宵其夕,迎紫姑,以卜将来蚕桑,并占众事。"每逢元宵节,一些地方有拜紫姑的习俗。紫姑是古代妇女拜的姑娘"神。迎紫姑习俗自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。

 

紫姑也叫戚姑,北方多称厕姑、坑三姑。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,占卜蚕桑,并占众事。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,为大妇所妒,正月十五死厕间,成为厕神。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,人们用稻草、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,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。明清时代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仍普遍,紫姑卜主要用于吉凶、祸福、丰歉。 

 

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,始于魏晋时期。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。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桑蚕大片大片地吃掉,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,它就可以不吃桑蚕了。后来就形成了风俗,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粥,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,将粥用碗盛好,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、墙角、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,老鼠再吃蚕宝宝就。

·        走百病

古代有正月十五走桥"的习俗,也叫走百病"。此俗元代已经出现,周用有《走百病》诗:都城灯市由来盛,大家小家共节令。诸姨新妇及小姑,相约梳妆走百病。" ,有的在十五,但多在十六日进行。明代刘侗《帝京景物略》中有:妇女相率宵行,以消疾病,曰走百病,又曰走桥。 河南《郏县志》载:元宵庆灯节,老幼者各诣石龟灸之。若本地有河桥,则相与过桥。无则共攒木板搭数丈高,名曰天桥,男女咸集过之,谓之走百病。"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·正月·走桥摸钉》:元夕妇女群游,祈免灾咎,前一人持香辟人,曰走百病。凡有桥处,三五相率以过,谓之度厄,俗传曰走百病。" 


在线客服